近年来,青少年患双相情感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,这一现象令人忧心。双相情感障碍,一种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,又有抑郁发作的精神障碍,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、学业及社交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。探寻其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并积极预防刻不容缓。
从生理层面来看,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,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剧烈。例如,青春期性激素的大量分泌,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,像血清素、多巴胺等在情绪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,一旦失衡,就容易引发情绪的大幅波动。同时,青少年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尚未发育成熟,这一区域负责情绪调控、决策等高级认知功能,其功能不完善使得青少年在面对压力和情绪刺激时,更难有效应对,增加了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可能性。
>>点击免费咨询<<
家庭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。父母关系紧张、频繁争吵甚至离异,家庭氛围压抑,孩子长期处于这样不稳定的环境中,内心充满不安与焦虑。父母过度保护或对孩子过度苛责,前者使孩子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,后者则让孩子长期处于高压之下,易产生自卑、抑郁等负面情绪。倘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身体虐待、性侵犯等创伤事件,这些痛苦经历会在他们内心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,极大地增加患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。
>>点击免费咨询<<
学业压力同样是一座沉重的大山。当今社会竞争激烈,家长和学校对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寄予厚望。学生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课程,还要应对各种考试和升学压力。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,导致睡眠不足、精神高度紧张,使得情绪调节功能受损。比如,有些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,熬夜学习,长期处于这种身心疲惫的状态,情绪容易大起大落,最终引发双相情感障碍。
社交方面,青少年渴望融入群体,获得同伴认可。一旦遭受欺凌、被孤立或陷入复杂的人际关系冲突,会严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。例如,在学校被同学排挤、嘲笑,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社交环境中,孩子可能会变得孤僻、抑郁,而在某些极端情绪下,又可能出现躁狂表现,进而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。
>>点击免费咨询<<